您好!欢迎来到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

13681086635

400-650-5090

QQ/微信号

1056606199

 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 > 刑事案件辩护 > 虚开增值税发票

单位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如何确定罚金金额

信息来源:税屋网  文章编辑:zm  发布时间:2022-06-30 14:56:02  

对单位犯罪的刑罚作简单描述,是一种立法惯例,而不是为了突出单位罚金刑的无限性。

  罚金金额的认定首先要考虑的是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适配,而不是与犯罪主体经济能力适配。其次要考虑刑罚预防的效果,根据犯罪主体的经济能力适度调整具体的金额。

  根据刑法第205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在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时,应根据虚开税额或者犯罪情节的不同,分别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仍旧根据犯罪情节的不同适用上述三档法定刑中的主刑。司法实践中,单位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后应如何确定罚金金额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刑法第205条第一款明确了每档法定刑中罚金金额的上下限,但是从第二款关于单位犯罪适用罚金的表述来看,第一款仅适用于自然人犯罪。换言之,对于单位犯罪,其罚金刑的金额由司法者结合案情自由裁量,即不存在上下限额。

  第二种观点认为,刑法第205条第一款的规定并没有区别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本款是205条的基础性内容,其他款项的理解均应围绕该基础性内容展开。第二款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是一种立法上的技术处理,单位犯罪的罚金金额,应结合第一款的规定进行认定,即存在上下限额。

  第三种观点认为,刑法第205条第二款规定的是单位犯罪,鉴于单位的经济能力普遍强于自然人,故应结合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在坚守每档法定刑罚金金额下限的基础上,匹配更高的上限,该上限由司法者根据具体案情进行认定,即存在下限额但没有上限额。

  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上述观点间的分歧,究其本质是形式解释和实质解释的衡平问题。在以上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和其他观点是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间的矛盾(下称“第一类矛盾”),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是实质解释内部间的冲突(下称“第二类矛盾”)。其中,第一类矛盾是关于单位犯罪适用罚金刑的下限额问题,第二类矛盾则是主要关于上限额问题。

  在第一类矛盾中,实质解释相较形式解释更加妥帖。

  首先,着眼刑法内部体系。这里存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从纵向视角看,刑法第205条第一款确定了本罪刑罚的基本内容,其他款项没有必要进行重复,这是立法技术的必然要求。从横向视角看,刑法中类似的规定其实非常多,哪怕某些罪名规定了倍比罚金等形式,在涉及单位犯罪时,也都只是描述了判处罚金。这进一步表明,对单位犯罪的刑罚作简单描述,是一种立法惯例,而不是为了突出单位罚金刑的无限性。

  其次,着眼刑法外部体系。发票管理办法第37条规定,虚开发票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而根据目前有关司法解释,只有虚开税款数额达5万元以上才能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金,虚开税款数额50万元以上才可以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金。如果认为单位犯罪的罚金刑可以随意裁量,就有可能出现犯罪情节达到适用第三档法定刑的程度,但单位却最终判处极少量罚金的情况,这种判罚实际上与前置法强调经济制裁的基本思路相违背。

  最后,着眼刑罚的效果。从司法的角度看,刑法第205条第一款罚金金额的上下限额,能够与有效剥夺自然人经济能力相适配,那么,对于经济能力更强的单位,同时在第二款规定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金的情况下,至少要避免突破下限额的底线,但单位犯罪罚金刑自由裁量的观点就可能失去这个底线,造成经济制裁上的疲软。

  在第二类矛盾中,应重在坚守罪刑法定原则,避免实质解释“脱缰”。

  一方面,第三种观点存在解释上的恣意。通过体系解释认同单位罚金刑的下限额,但又不认同上限额的思路,实际上是一种“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的剪裁式的逻辑样式,剪裁带来的恣意风险也很明显,为了实现打击犯罪的各种目的,剪裁式的逻辑样式可以不断地改变其所接受或者不接受的内容,譬如为了加大对单位的处罚力度,可以选择将刑法第205条第一款规定的罚金幅度的最高额,作为单位罚金刑的下限额。为了缩减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力度,又可以将罚金幅度内的最低额,作为单位犯罪罚金刑的下限额。

  另一方面,第三种观点的立足点存在疑问。第三种观点提出单位相较自然人有更强的经济能力,去除罚金刑上限额可以达到有效剥夺单位经济能力的目的。实际上,罚金金额的认定首先要考虑的是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适配,而不是与犯罪主体经济能力适配。同样是虚开税款数额5万元,无论是自然人实施还是单位实施,其客观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并没有区别,因此,在罚金刑金额的确定上应大体保持一致,其次要考虑刑罚预防的效果,根据犯罪主体的经济能力适度调整具体的金额。认为单位犯罪罚金刑不应有上限额的观点,实际上是将刑罚预防视作确认罚金金额的核心因素,这与行为犯罪论相背反。

  作者:王英杰 江奥立(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企业不容忽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案 例——

  有A商贸公司与河南的张某有钢材买卖业务,张某从A处购买钢材,有时要发票,有时不要发票。有一次张某从A处买了10万元钢材,想到以前有时没有给开发票,所以要求A一并开出60万元发票,张某要求把发票上的单位开成D企业,后来D企业被国税局查出虚开60万元增值税发票。A公司是否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有前款行为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单位犯本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行为之一的。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是指违反国家税收征管和发票管理规定、为他大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税收管理制度。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而为他人、为自已、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即使有货物购销或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进行了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已带未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虚开、是指行为人违反有关发票开具管理的规定、不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之行为。如没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却虚构经济活动的项目、数量、单价、收取金额或者有关税率、税额予以填写;或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开具发票时,变更经营项目的名称、数最、单价、税额、税率及税额等,从而使发票不能反映出交易双方进行经营活动以及应纳或已纳税款的填实情况。

  主要有:

  (1)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而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

  (2)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民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已、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

  (3)进行实际经营活动,但他人为自己带未开具其余的对不能反映纳税情况的有关内容作虚假填写。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均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另外,单位也可成为本罪主体,单位构成本罪的。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一般具有牟利的目的。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孙绪贞



注: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0443号-10